新华社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建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显著提高,地方财政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同时,地方政府事权范围不断扩大,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地方支出急剧增长。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巨大。进入新常态以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更加明显。虽然财政收入减少,但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支出增大,而且是刚性增长。公务员加薪、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等政策也将使得财政支出增加。更何况,地方政府扩大投资保增长的心理也很迫切。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的基调下,2015年地方政府肩头的财政压力显而易见。
数据显示,9月份,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48亿元,增长10.6%,同口径增长6.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898亿元,增长31.7%,同口径增长29.4%。1-9月累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202亿元,增长16.6%,同口径增长15%,为代编预算的70%,比去年同期进度加快2.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明显加快。整体来看,9月地方财政收支仍然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而且近几个月地方财政收支增速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财政部还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下降以及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因素影响,今年四季度中央财政收入增长压力较大,大部分地区财政收入增长也面临较大困难。财政收支增速的背离注定了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地方财政的困境已经显现。1-9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99822亿元,增长2.8%。尽管增速比1-8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低位,表明地方政府已经无力继续大规模扩张基建投资。
为了给地方政府补充财力,中央政府已经想了诸多办法。由于PPP短期难见实效,除了放松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的限制之外,今年新增中央投资505亿元,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等重点领域。同时,财政部加快下达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截至8月底,中央基建投资预算已下达96%。除此之外,加快地方债置换,为地方财政减负。包括置换债和新增债券在内的3.8万亿地方债额度已经全部下达,从而腾出大量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满足了地方的增量融资需求。此外,中国计划在2015年至2017年的3年内分批发行合计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建设债券。国家开发银行和农发行将使用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筹集的资金,建立专项建设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有盘活存量财政资金这一招——中央收回未使用地方政府预算资金,将这些钱重新分配,用于其他投资项目。但这些举措皆是治标不治本,可解一时之急,但今后地方政府“缺钱花”的情况还会出现。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的分配,是治本之策,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地方财力不支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收入分配的调整只是如何分蛋糕的问题,今后地方财政的压力将向中央财政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