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绵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对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为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国家机关的职能作用,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依法推动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现作出如下决议。
一、凝聚思想共识,把准总体要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科技创新是绵阳特殊优势和核心价值,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是国省赋予绵阳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是绵阳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大局所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所在、推动新时代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的机遇所在。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和全市人民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突出科技立市、创新强市,坚持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全面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走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奋力开创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局面。
二、聚焦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加快把绵阳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经过“十四五”时期努力,服务保障国防更加有力,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初步建成;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初步建成;创新引领作用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务实推动十三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一要优化创新布局服务支撑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保障在绵科研院所重大装置、重大工程、重大设施等科技项目顺利实施,巩固提升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重要地位;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质量发展,打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攻坚战,加快把科技城新区建设成为绵阳的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形成绵阳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发挥市辖区和绵阳高新区、绵阳经开区创新发展带动作用,以军民协同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全市科研布局互补、创新资源共享、新兴产业互动,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
二要深入推进校企院所协同发展。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行动,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整合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科研设施等资源要素,打造一批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示范平台;实施产业集群壮大行动,聚焦优势领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三要支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国内空白技术,加快引进转化一批国际先进技术,突破一批产业化技术瓶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绵阳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支持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调整优化现有基础学科专业体系,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推出更多原创性成果。
四要培育建强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打造科技型领军企业和创新型头部企业,培育数量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在绵高等院校冲刺国家“双一流”学科,支持优先发展与绵阳产业实际相契合的学科专业,推动在绵高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大力推进“招院引所”,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等迁入或在绵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发展创新型经济。
五要加快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在绵战略科技力量优势,大力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国省级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科技平台;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围绕优势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功能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等服务水平。
六要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建立面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中试平台,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依托国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快建成全国知名的开放性技术转移服务聚集区;加快建设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信息沟通、法律服务等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化、组织化和法治化水平。
七要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施制造业补链强链延链绵阳行动计划和工业强基工程,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工程,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落实“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做大做强“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建设一批种业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绵阳种子品牌,形成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创建认定一批种业园区和基地,加快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市建设,打造全国种业强市。
八要加大创新人才聚集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重视本土人才培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开展市级人才计划改革,打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科技城博士集聚行动,鼓励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壮大青年人才队伍;拓展优化“绵州英才卡”服务事项,探索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优化人才服务保障。
九要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最大程度激发全市创新创造活力;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决策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热情;深入开展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健全创新尽职免责容错机制,为推动创新发展解压松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十要广泛汇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广泛集聚吸纳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造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提档升级,全面提升科博会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跟进研究世界前沿科技,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合作,支持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有序推进科技创新走出去。
十一要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鼓励投资基金加快发展,发挥政府性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涵盖种子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类型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体系;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探索科创投、科创贷、科创保、科创券、科创贴“五创”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涵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多元化、立体式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实施“钻石工程”上市计划,鼓励创新型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和企业债等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十二要着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大财政支持创新力度,落实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政务服务环境,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建好中国(绵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四川(绵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和知识产权资本化,促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市场化专业化。
十三要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利民惠民。推进重大疾病防控、重点人群健康保障、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建立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应用体系,开展高质高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推进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绿色低碳交通系统;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三、积极主动担当,强力推进实施
全市各级国家机关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确保形成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增强执行力,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压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要聚焦重点、加强统筹,切实把市委的部署要求转化为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逐项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见效;要科学制定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配套制定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和工作举措;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要加大科技创新项目招商力度,强化要素保障,抓好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各级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切实找准服务和保障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切入点,依法履行监察、审判、检察职能,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依法履职尽责,全力保障落实
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认真践行“深度融入中心、全方位服务大局”的工作取向,紧扣市委中心大局,依法履行法定职能职责,切实把人大制度优势、职能优势、工作优势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整体部署落地落实的具体成效。要加强立法保障,积极对上汇报衔接,持续推进做好《绵阳科技城条例》立法基础工作,将成功经验、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成果,将保障和推动科技城建设法定化,为中国科技城建设和绵阳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要加强执法检查,切实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法律贯彻实施,为绵阳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加强监督促进,将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列入每年监督计划,坚持重点监督、问题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监督相结合,深入开展市县两级人大全流程全覆盖上下联动监督,切实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立足岗位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围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开展视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